7月29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这厢有礼”关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调研团针对台儿庄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林月良同学重点走访了台儿庄古城船行街,观看了古城非遗展演,同时,团队成员也就体验经济、旅游演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话题与古城工作人员展开了讨论。
上午,林月良同学在古城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探访了云集全国各地非遗文化,被誉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博览园”的船型街,通过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皮影戏,体验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对台儿庄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切、真实、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走访和交流,林月良同学了解到台儿庄景区自创建之初就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景区”这一项工作。现如今,景区已经引入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古城不仅推出了以扎染、鱼灯秧歌为代表的非遗体验项目和非遗展演项目,深耕工匠精神,还在船形街、台湾街开设了曹县面人、齐村砂陶、巧姐柳编、枣庄泥塑、曹氏香包、泸州油伞,伏里土陶等几十家运河非遗特色店铺。工作人员指出,台儿庄古城致力于将非遗文化的展示、表演和游客的互动体验相结合,让游客亲身感受非遗与生活交融的快乐,将景区打造为一个永不落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图一:台儿庄古城船形街
图二:林月良同学体验扎染工艺
下午,团队成员与古城工作人员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就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三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就非遗资源开发的背景、意义、原则和举措进行了讨论。会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映照,也是其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古城宝贵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激发景区发展活力,也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发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推动非遗与科技、文创、体验活动相结合,在内容层面追求文化性、保证原真性;在体验活动层面强化参与感、力求有深度;在产品层面发挥创造力、实现差异化,不仅要让消费者拥有视觉层面的简单经历,更要让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实现从“形式经历”到“文化体验”的实质性跳跃,从而实现景区、非遗资源与游客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情感需求与文化需求。
图三:台儿庄古城非遗产品
图四:线上会议
最后,团队成员与古城工作人员就非遗资源如何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这一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团队成员表示,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可以开设非遗专题,与非遗传承人密切联系,将非遗技艺、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有机融合,打造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
通过一天的调研和研讨,团队对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粗略地勾勒出利用非遗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的总体思路,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