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昌玉教授应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作题为《公元前21世纪乌尔第三王朝的国家治理》的学术讲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世界史学系孙丽芳副教授等50余位师生参加。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系张新刚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后,刘昌玉先介绍了亚述学的发展历程。他提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近东古代文明的探索经历了从早期盗宝到考古发掘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楔形文字的成功破译推动了亚述学的出现。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是苏美尔文明的最后辉煌阶段,历时108年。目前关于乌尔第三王朝的泥板约有10万余件,这为研究这一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可能。
接着,刘昌玉指出有关乌尔第三王朝国家治理最主要的材料是记录在泥板上的行政文书。对于乌尔第三王朝的内部治理,刘昌玉将之概括为三个层级:在国王之下,有最高世俗长官和最高宗教长官,前者管辖地方行政官员和军事将领,后者管辖神庙祭司群体。这表现出乌尔第三王朝政教分离和军政分离的特点。在地方治理层面,刘昌玉还根据乌尔王权掌控力的程度,将泥板中涉及的地区划分为行省、边疆与外交国三类,并强调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通过内外有别的税赋制度和中央的再分配机制,乌尔第三王朝得以维系广域王权。
最后,刘昌玉还对乌尔第三王朝的对外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乌尔第三王朝时常对其东北部地区发动战争,除去掠夺战利品、获取稀缺牲畜资源的目的,还与控制通往呼罗珊地区的早期商路有关。政治联姻也是乌尔人武力介入外部事务的一大动因。乌尔人与东至波斯东部、西至叙利亚海岸、北至安纳托利亚南部、南至阿曼的广袤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总之,通过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附属国体系、政治联姻、对外战争等内外政策,乌尔第三王朝尝试建立人类文明早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范本。
在讲座结束后的交流互动中,方辉先是对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后就相关问题与刘昌玉进行了讨论。此外,刘昌玉还详细解答了师生们关于乌尔第三王朝文字与权力的关系、官职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印度的往来等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