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山东大学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辉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回顾过去,我国考古学在发掘和阐释中华文明史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校考古师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为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提供了一批批文物实证。展望未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展示和国际化建设方面着重发力,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之路,阐明深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山大力量。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占扬表示,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厚望,大有“考古工作春天”到来之势,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考古人,心情非常激动。2017年,我带领中国第一支现代人起源考古队进驻肯尼亚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外国学者对我们团队研究成果给以很高评价,认为“中国正在改写人类起源的历史。”下一步,我们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加强国际合作,攻关研究东亚人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努力将团队考古工作做得更好。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表示,总书记高瞻远瞩、谋划全局、放眼世界,对考古学提出四点要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对考古事业提出系统科学的指导方针。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积极探索考古领域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各时期宝贵的文化遗存并揭示其科学文化内涵,向公众和世界展示中国的考古研究成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特色。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栾丰实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考古工作者。中国现代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发展速度快、成果突出的人文社会学科。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等重大学术领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仅建构起距今万年以来多元一体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也为创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山东大学有幸参与到这一考古研究的过程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我们要把研究古代社会作为考古学的中心任务,加快学科建设发展步伐,强化考古学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人爱上考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考古学的新贡献。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路国权表示,中国的考古学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具体系、技术体系、价值体系和实践机制。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在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阐释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今后要按照总书记要求,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凝练学术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打造考古学科的科学研究高峰。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司丽媛表示,考古学作为一门探索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更多的考古人在中国大地上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有了强劲动力。
牢记初心使命,展现山大作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清林表示,作为中国从事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群体的一部分,我们倍受鼓舞,更加充满了使命感和努力工作、不负时代的干劲。认识历史离不开高水平考古学人才队伍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实践教学,搭建新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平台,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积极主导,参与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在文化遗产价值保全方面有所建树,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芬表示,要站在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来深刻理解考古学,践行考古人的初心使命。要深入进行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解读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功能。要提升考古学科的发展能力和阐释能力,重视考古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振宇表示,作为青年考古学生,我们每个人应当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知识根基、强化动手能力、涵养家国情怀,为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扛起责任担当,献身考古事业。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国玺表示,作为考古工作者,一方面要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做好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和学科建设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考古工作的社会政治意义,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政治责任,不断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引导社会大众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增强社会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雪香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考古学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性。高校考古工作有多学科合作的天然优势,是解决考古研究和遗产保护关键问题的中坚创新力量。我们将在“田野-课堂-实验室-博物馆”的教学科研活动中,继续贯彻这一理念,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而努力。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党支部书记王强表示,我国文明发展历程具有独特范式,考古实证的中华古代文明不仅可以极大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在当今世界的文明互鉴中贡献中国智慧。作为一线考古工作者,将一定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不断强化工作能力,扎实做好田野考古发掘、室内整理、分析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朱嘉铭表示,我们常用“考古不是挖墓”“发掘不是挖宝”进行科普,如今我们可以用总书记提出的“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考古学正名。作为考古学的后备力量,我们要抓住学科发展的机遇,增强本领、勇于探索,成长为真正优秀的考古人。
落实立德树人,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20年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郎剑锋表示,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责任,还应该积极融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各环节”,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既要讲授好考古学专业知识,更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党和国家考古文博事业,发掘、研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系主任唐仲明表示,作为一名高校考古专业的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改变过去“考古就是挖土”的传统观念,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既要更好地阐释中华优秀文明,又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赵星宇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不仅能够帮助社会公众重新认识考古学对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必将为考古学科内不同研究领域的学子提供更加强大的学科凝聚力。总书记的这针“强心剂”,更加坚定了我选择考古文博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信念和决心。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玮涓表示,唯有考古工作,才能连接过去与未来,才能更好地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作为一名考古学子、学生党员,更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考古事业,不负总书记所托。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张广汇表示,考古学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考古学理论探索,同时抓住田野考古实习机会,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考古人的力量。
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山东大学的考古学科开端于1928年,至今已走过了90余年的历史,现已成为重要的考古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972年创建考古专业,从而使我校成为最早建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我校考古学科产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建成了“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的考古教学体系,主持的田野发掘前后八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与美国耶鲁大学等近三十处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2016年,和耶鲁大学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联合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今后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打造考古学科的科学研究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