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山东大学的考古学科走过了80余年的历史,现已成为重要的考古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早在1928年,身为齐鲁大学助理教授的吴金鼎在考察途中发现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揭开了龙山文化研究的序幕。这是我校考古学科的开端。1933年,在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国立山东大学教授王献唐先生筹划下,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刘咸先生带领学生参加了由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董作宾先生主持的滕州安上遗址考古发掘,发掘收获刊登在我校《励学》杂志,标志着我校考古研究的起步。
1932年,加拿大籍甲骨学家明义士(James Menzies)教授加盟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并开设《考古学概论》等课程,开我国高校考古学教育风气之先。1933年冬,创办齐鲁大学成章博物馆,藏品中大部分属于传统的金石文物,也包括齐鲁大学师生在济南大辛庄等地作考古调查时采集的文物标本。1948年,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者、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从伦敦大学学成归国重返齐鲁大学,我校考古学科实力得到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著名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家刘敦愿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率领师生在日照、临沂、滕州等地开展考古调查,促进了山东史前文化的研究。1972年创建考古专业,从而使我校成为最早建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1986年考古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成立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为学校“211”、“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研平台;2006年东方考古研究中心被列为山东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同年“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被列为山东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入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方辉教授负责的“环境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获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二期培育项目资助, 2010年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更名为“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2011年6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入选山东省“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同年,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强化建设),环境考古实验室入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2011年9月,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博士点”最新认定。在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学科排名中,山东大学考古学科位居全国第三。在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考古学科位列全国第二。
为适应新时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2012年5月学校依托考古学科建立了文化遗产研究院。大型学术年刊《东方考古》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版十八集,并于2012年入选CSSCI来源集刊。2014年,山东大学校长和耶鲁大学校长共同签署了“山东大学-耶鲁大学国际合作环境与社会考古联合实验室(2015-2020)项目协议书”,2016年,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考察。2019年,考古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有两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考古+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同年,考古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本学科教学宗旨是:依托“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打造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人才需求的、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考古学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考古发掘、考古实验室操作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田野实践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考古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田野实践
考古学系始终把田野考古作为考古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田野考古发掘项目遍布全国,数量多达60余处,其中有8项发掘获得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3项发掘获得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先后在邹平、日照、青岛、滕州、济南、高青、菏泽、蚌埠等地建立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济南大辛庄、长清仙人台和双乳山、开县余家坝、青岛北阡、章丘焦家等遗址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实验室建设
考古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经拥有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陶瓷考古、石器考古、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室内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规划实验室、模拟数字考古实验室、冶金考古实验室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针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遗存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与分析与保护。实验室多年来致力于实验教学的推广与发展,并于2009年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一起入选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我校与耶鲁大学共建的国际合作环境与社会考古联合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成立,标志着我系实验室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具备了国际视野与知名度。
国际交流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通过开放和合作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今后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的趋势。山东大学考古学科自觉地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考古学科是我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科方向之一,与欧美3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考古系三分之二的教师拥有海外访学或者留学经历。学系与美国耶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建立长效机制,每年派出研究生、本科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开展长短期学术交流。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哲学社会科学“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四个一批”理论人才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齐鲁青年学者3人。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归博士7人,5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专业教师平均年龄43岁。其中正高级所占比例为43%,副高级比例为37%,中级比例为20%,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
教研成果
近10年来共承担省部级及国内外合作科研项目近70项。其中,教育部“马工程”项目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4项(其中重大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4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3项,其他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56部,在Science、PNAS、Antiquity、《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中、英文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0余项。
更新时间:2023年2月20日